11度青春系列电影-老男孩
11度青春系列电影-老男孩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MjE4MDU1MDE2.html
如果不是现实和理想落差太大,我们不会在未到怀旧的时候集体怀旧,我们徘徊在当下,却宁愿活在过往,那记忆里摇曳着金色叶子的青苹果乐园,虽然甘苦交杂,但如今浑浊的双眼看去,那时的彼岸,天是蔚蓝的,世界是明亮的,任何不美好只要被时空拉开了距离,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充满着独特美的古典主义。于是《老男孩》这部片子被冠以极为漂亮的帽子,因为它够怀旧,它拉开了十七年的距离,无论郭富城,还是李春波,随便哼上一句旋律都能让过来的不再是男孩的人们唏嘘良久,此刻,旋律就是心弦,至于那些歌手们是否谢了顶,添了皱纹,这些都不重要,毕竟那些已是所有人的歌。
这种感觉类似《春节序曲》,每年这支曲子响起的时候,喜庆之中便平添几分苍凉之感。每一年听,每一年的沧桑之色只增无减,我们的感慨和唏嘘与日俱增,随着时间流逝,我们甚至惧怕起年关的到来,每一次除夕,春节序曲总要出来折磨一下人们的灵魂。这是为什么呢?为什么我们过圣诞节或情人节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沧桑之感,而对于春节,我们却如此脆弱,乃至一曲略带伤感的喜庆曲子就能勾起无数人的伤怀。仔细想想,因为春节太不容易了,它承载了太多所必须要去面对的事情,回家、车票、春运、相亲、比富、送礼、潜规则……任何丑陋都能在春节中安身,任何不堪都在春节里滋长,而所有都以喜庆的名义。如同戏剧一样,悲剧总是永恒,而人生当中,悲情的一幕总是难忘,因此人生走到边缘,如果你不看博客不看日记的话,你脑海里沉浮的总是那些难以忘怀的痛楚,悲喜杂陈更显其悲的,春节这个日子在劫难逃。于是,《春节序曲》中喜带伤怀的创作,让人对着春晚的歌舞升平,却难掩表面欢腾极力遮掩下,那隐藏却处处移动的落泪的自己。
讲《老男孩》却扯到《春节序曲》,不着边,但我觉得靠谱,二者有些相似,只不过后者适用全部人,而前者适用70或80后。盛世之中,活得不如蚂蚁的80后们很是不堪,甚至以往应该单纯的同学会也变得不堪起来,嘲笑,炫富,勾引等等,这些都是当年亲如兄弟的同学们今日干的事,作为中国人都知道,干这些事就是你们这帮人,哪天再整人,你们比谁都下得去手。这一幕幕伤怀,促使了《老男孩》的风靡,风靡之下可以看到,推着它盛行的,都是一颗颗残缺流泪的心。那些不推的,都忙着享受生活,晒着加州的阳光。
而推崇它的则一股脑儿地给了它高分,在这样的语境下简直不好意思说它的坏话。一个做关于电影与生活的电台女主播跟我说,她都不好意思说这部片一般,万一一说,她可能就被扣上无知的帽子了。我想说不定她的节目收听率上去了,因为群众很不爽。但凭心而论,这部《老男孩》其实很平庸,如果一定要把它定为是一部惊世之作,那……,它的流行似乎有点像N年前的伤痕文学,在一部分或一个年代的人里激起共鸣,搞得大家一齐回头看,然后齐声感慨:我靠,逝者真是如斯夫。于是它就火了,但火不会烧太久,毕竟你是用时代元素打动人,过了几年,流行另一个年代的怀旧时,老男孩真的老了的时候,我们看的就是别的了。就像我们不能想象当年孔子站在川上发微博感慨时光似水时,他看了什么电影,或碰上了哪朵校花迟暮,但留下的是微博,死去的是情景。
有部片叫《80后》,名字很宏大,剧情很宏大,任何有关盛世的歌舞升平它都记录了,还好我只看了几分钟,据说很折磨人,白瞎了这个好题材,白浪费了那么多钱,如果把投资和制作规模让给《老男孩》,我想,《老男孩》会更完美。
还记得五年级的一个深夜,我冒着严寒,从晚自习下课走回家,回家必定经过一片空旷黑暗的田野,我哆嗦着,收起没有电池的手电筒,点上蜡烛,一只手捧着,一只手护着它,在唏嘘的凛冽风里,艰难而又害怕地前行,这个时候,我唱起了郑智化的《水手》: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,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……那是1993年的上半年。
如今走在街上,灯火通明,我却还是会低吟这首歌: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……哀伤从来就没有离开过,这个国家让我们如此念旧,因此我们相信好的怀旧电影还会诞生。